我清楚記得在2019年購入了我的第一台OLED電視——LG E8 55吋,那時世界還未陷入封鎖。告訴你,它最終成了最理想的隔離伴侶。當時我並未完全理解OLED(有機發光二極體)的真正優勢。我知道OLED採用自發光像素而非LCD背光,能呈現無限對比度。但當我沉浸於《Final Fantasy XV》令人驚嘆的世界,並在《The Last of Us Part II》那縈繞心頭的景觀中奮戰後,才恍然大悟:這就是在鮮明、即時的清晰度中體驗懷舊感的真諦。當然,我的OLED之旅並未止步於E8。
幾年後,我升級至LG C2 65吋,並透過評測無數配備OLED的裝置,發現並非所有OLED螢幕都相同。事實上,它們甚至採用的基礎技術也不盡相同。你可能會問:「究竟有多少種OLED變體?」老實說,多不勝數——但真正重要的只有三種:WOLED、QD-OLED和AMOLED。

WOLED、QD-OLED與AMOLED:運作原理
OLED技術可追溯至數十年前,柯達與三菱等先驅曾對早期版本進行實驗。但直到LG在2010年代初期推出OLED電視後,這項技術才成為主流。
LG的版本稱為WOLED(白光OLED),在行銷中避用「WOLED」標籤——偏好將自身定位為真正的OLED權威。那麼,何謂WOLED?如前所述,OLED以自發光像素取代背光,實現無限對比度與生動色彩。但缺點何在?紅、綠、藍子像素衰減速度不均,加劇了烙印風險。
WOLED透過在白色OLED層上覆蓋RGBW彩色濾光片來解決此問題。現在,像素發射的是白光而非獨立色彩——但這導致亮度不均與色彩準確度下降。(高端WOLED機種透過微透鏡陣列改善此問題,能更精準導光。)
接著是QD-OLED(量子點OLED),三星於2022年推出的突破性技術。它以藍光OLED取代WOLED的白色層,激發量子點轉換器。與WOLED的濾光片不同,量子點會吸收光線,在將藍光轉換為紅光或綠光的同時維持亮度。
至於AMOLED,則透過整合薄膜電晶體(TFT)實現像素級控制,提升反應速度——但代價是犧牲了OLED聞名的對比度。

WOLED、QD-OLED與AMOLED:何者更適合遊戲?
遊戲表現取決於使用情境與優先考量。直接了當的答案?QD-OLED領先——但WOLED與AMOLED各有特殊優勢。
AMOLED因具備靈活性(字面意義——它驅動了摺疊裝置)、高更新率與廣視角,主導智慧型手機與筆電市場。然而它在戶外環境下因峰值亮度不足而表現欠佳,且鮮少用於電視。
在顯示器與電視領域,WOLED(「標準」OLED)與QD-OLED相互競爭。WOLED憑藉白色像素增強功能,在HDR高光表現突出;而QD-OLED則透過量子效率帶來更優異的全螢幕亮度與更飽滿的色彩。
環境光線卻是關鍵變數。我的WOLED電視在窗戶眩光下仍能維持深邃黑色,而QD-OLED顯示器卻反射出紫色光暈——三星為提升亮度犧牲了抗反射塗層。
QD-OLED在純粹鮮豔度上勝出,但WOLED處理反光的能力更佳。最終,預算決定品質:更高階的機種能彌補任一種技術的弱點。
不過很快地,我們或許將迎來第三位競爭者。
OLED的未來在於PHOLED
在OLED的演進中,PHOLED(磷光OLED)因使用磷光體實現近乎完美的光轉換而脫穎而出。障礙何在?藍色子像素以往衰減速度過快。
近期,LG宣布一項突破:穩定的藍色PHOLED,並重新命名為「Dream OLED」,因其效能較螢光OLED提升四倍。這意味著螢幕更明亮的同時功耗更低——雖然電視還需等待。智慧型手機與平板將率先導入PHOLED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