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清晰记得在2019年购买了人生首台OLED电视——55英寸LG E8,当时全球尚未进入封锁状态。可以说,它最终成为了完美的隔离伴侣。那时我并未完全理解OLED(有机发光二极管)技术的真正价值。虽然知道OLED采用自发光像素替代LCD背光,能呈现无限对比度,但当我沉浸于《最终幻想XV》的壮丽世界,挣扎在《最后生还者第二章》的凄美场景时,才恍然领悟:这就是以鲜活生动的实时画质重温情怀的真谛。自然,我的OLED探索之旅并未止步于E8。
几年后,我升级到65英寸LG C2,并通过评测无数搭载OLED屏幕的设备发现,并非所有OLED屏幕都如出一辙。事实上,它们甚至采用不同的底层技术。你或许会问:“OLED究竟有多少种变体?”坦诚而言种类过多——但真正重要的只有三种:WOLED、QD-OLED与AMOLED。

WOLED、QD-OLED与AMOLED:技术原理剖析
OLED技术可追溯至数十年前,柯达与三菱等先驱曾进行早期试验。但直到2010年代初LG推出OLED电视,这项技术才真正走向主流。
LG的技术被称作WOLED(白光OLED),但营销中刻意避用此标签——更倾向以OLED权威自居。何为WOLED?如前所述,OLED以自发光像素取代背光,实现无限对比度与鲜活色彩。但症结在于:红、绿、蓝子像素衰减速率不均,会加剧烧屏风险。
WOLED通过在白光OLED层上覆盖RGBW色彩滤光片解决此问题。此时像素发射白光而非独立色彩——但这会导致亮度不均与色彩精度下降。(高端WOLED型号采用微透镜阵列技术精准导光,缓解了此缺陷)
再看QD-OLED(量子点OLED),这是三星2022年的突破性技术。它用蓝色OLED层替代WOLED的白光层,通过激发量子点转换器实现发光。与WOLED的滤光片不同,量子点会吸收光线,在将蓝光转换为红/绿光的同时保持亮度。
而AMOLED则独树一帜,通过集成薄膜晶体管(TFT)实现像素级控制,提升响应速度——但代价是牺牲了OLED引以为傲的对比度。

WOLED、QD-OLED与AMOLED:何者为游戏良选?
游戏表现取决于使用场景与优先级。直接答案?QD-OLED领先——但WOLED与AMOLED各有 niche优势。
AMOLED凭借柔性特性(直指可折叠设备)、高刷新率与广视角主宰手机与笔电市场。但其户外峰值亮度偏低,且鲜少应用于电视领域。
在显示器与电视战场,WOLED(“传统”OLED)与QD-OLED展开角逐。WOLED借助白色像素增强实现HDR高光细节胜出,而QD-OLED通过量子效率带来更优的全屏亮度与饱和色彩。
环境光照却是变数。我的WOLED电视在窗边眩光下仍保持深沉黑色,而QD-OLED显示器却映出紫色光晕——三星为提升亮度牺牲了防反射层。
QD-OLED以绝对鲜活度取胜,但WOLED抗反射能力更佳。最终预算决定品质:高端型号能弥补各项技术的短板。
不过很快,我们或许将迎来第三位竞争者。
OLED的未来属于PHOLED
在OLED进化历程中,PHOLED(磷光OLED)通过磷光材料实现近乎完美的光转换尤为突出。其障碍?蓝色子像素历来衰减过快。
近期LG宣布突破性进展:稳定蓝色PHOLED问世,并将其重新命名为“梦想OLED”,效能达荧光OLED的四倍。这意味着同等功耗下屏幕更明亮——虽然电视尚需等待。智能手机与平板将率先搭载PHOLED技术。